22日下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来到集结了近1000人的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下简称“流调中心”),记录下一群仍在坚守的“摘星”人的故事。
4月22日下午,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仍在坚守的“摘星”人。
“家长们都在庆祝可以复课,把孩子‘丢回’给老师,可能也就我们这群人想尽快回家抱抱孩子。”4月22日上午,当许多市民们都在朋友圈里庆祝“摘星”成功、学校复课时,陈思宇在流调中心的工位上发出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陈思宇是广州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部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市疾控新冠防控专班第一流调大队队员。4月8日凌晨,广州一名小学生的核酸检测结果异常,拉响了全广州的警报、揭开了本次疫情处置的序幕,截至4月22日上午8时,本次疫情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266例。后来的深入流调发现,这名小学生实际上已经是本次疫情的第四代病例。
当天晚上8时多,刚加完班回到家的陈思宇接到了通知:由于白云区重点人群中发现多例初筛阳性病例,当晚市疾控全员要集结到流调中心,加入该次疫情流调工作。
“看到我开始收拾行李,小朋友很失落,他知道妈妈可能没那么快能回来了。”陈思宇回忆道,因为自己所在的第一流调大队上个月轮值,遇上了几场本土疫情,自己有时晚上都要在单位值班,本来说好清明假期好好陪陪孩子,但清明期间广州陆续发生来穗货车司机疫情,自己没能兑现承诺,现在一走又是半个月。“刚进来的时候太忙了,每天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和孩子联系,直到这几天每天晚上可以微信和他视频几分钟。小朋友也知道我忙。”
4月22日下午,在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坚守的“摘星”人。
疫情就是命令,4月8日当晚,市、区疾控精锐就迅速集结在设置于白云区一家酒店内的流调中心。那天之后,千平米会议厅每天24小时灯火通明,接近千人全部在流调中心内工作、备勤,连续作战、昼夜不息。
为了跑赢奥密克戎变异株,本次疫情处置采取“一病例一专案、一重点场所一专班”机制。现场流调组分为56个小组,对每一起病例“包干”:从接到初筛阳性报告开始接手,直到该病例的密接、次密接、重点场所完成甄别、管控到位,才能结案。从接到任务起, “封、调、筛、隔” 同步推进,务求在流调黄金24小时内完成密接次密甄别追踪、重点场所管控、重点人员排查等处置。
核酸阳性检出前4天,病例已经具有感染性;要解答“病毒会去哪里”、也就是“病例可能传染给谁”的问题,这4天内的轨迹被认为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核心信息,需要快速掌握。
“每接到一个初筛阳性,都要立马打电话,核实身份信息、所在地点,询问最近4天到过哪里、见过谁,目的就是尽快列出重点场所一览表,甄别密接。”市流调队第27组流调队员黄坤告诉记者。
发病前14天的轨迹,则很可能包含着“病毒从哪里来”、也就是“病例从哪里感染”的答案。这就需要流调人员出动开展面对面流调,耐心解释、引导、启发,帮助市民通过手机支付记录、朋友圈、聊天记录等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有新增重点场所,也要马不停蹄继续前往,以圈定重点人群、及时赋码“兜住”风险。
4月22日下午,在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坚守的“摘星”人。
流调过程中,有线索中断的苦恼、电话号码被“拉黑”的心焦,也有获得市民积极配合、局面豁然开朗的欣喜。现场流调收集信息和数据的同时,后方信息组也在进行紧张的汇总、梳理。他们要第一时间将密接者信息入库、记录台账。在电话流调队员确认密接、次密接的身份、所在位置并告知其留在原地等待后,社区“三人小组”会上门采取健康管理措施,或安排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
“目前,流调工作都是夜以继日地开展,小部分市民朋友接到流调电话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这个时候请市民朋友一定耐心地接听电话并回答问题。”在4月17日的广州市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俊对广大市民表示。
实际上,由于核酸筛查大多在白天进行,结果出来时往往已是晚上,疫情处置不能隔夜,连夜工作已经是流调人员的常态了。“熬了多少个通宵?数不清了。试过连续5天晚上都没睡觉,只能白天稍微打个盹。”黄坤说。
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陆剑云介绍,在病例增长速度较快的那几天,有的流调小组手头的一个病例还没处置完,又接到下一个任务,有的队员可能要连续工作48小时甚至更长。“我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强制休息,但他们说,‘如果我现在去休息几小时,导致手上这批密接名单没有及时派发、管控好,有可能会引起新的病例,那我们整个流调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4月22日下午,仍在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坚守的“摘星”人。
和新冠肺炎疫情交手两年多,熬夜对流调人员其实已是家常便饭,但这次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疫情期间学校停课,许多年轻流调人员的孩子都需要看顾;分级分类防控措施的实施,也使不少流调人员的住址被划入了封控、管控区内。
工作、生活两头都面临难题,双重身份如何兼顾?许多人把孩子托付给老人、邻里,毅然入驻流调中心,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疫情处置工作。
白云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程晓宁和妻子是单位的“双职工”,近半月来都在中心不同小组里并肩作战,家中两个孩子由双方老人轮流照顾,“我们俩都是公卫专业毕业的,做的就是这一行。现在家门口有疫情了,我们更加有责任要去‘迎战’,无论多困难都要克服。”
陆剑云和妻子也是疾控“双职工”。自4月初处置来穗货车司机疫情以来,他已有大半个月没有回家,妻子是市疾控中心的专家,近期也被外派到其他城市执行支援任务,两人大班的儿子只能交给家中的老人带。“前几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和儿子视频了一下。儿子倒没什么情绪,但看到他那一刻,我自己先忍不住流眼泪了。太想他了。”夫妻俩只能通过微信互相给对方打气,“我们说我们要‘各守一座城’”。
流调人员的工作任务不但是要控制已有疫情传播,找出病例间是否存在关联、是否还暗藏着一些支链没有发现,同样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疫情迄今为止的200多个感染者,就像是200多块拼图,流调人员需要研究这些“拼图”能不能拼在一起、如何拼在一起。有些拼图,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已是连片出现,比如工作场所聚集、家庭内部聚集病例,传播关联性显而易见;有的病例,一开始只是零散单独的一块。
本次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组组长景钦隆介绍,对于一些重点场所、重点传播案例,由分析研判小组负责攻坚,通过人工、大数据、实验室基因测序综合分析研判。“除了对个案本身进行研判之外,对于所有个案之间的关联,特别是时间、空间关联,重点场所关联,进行逐一识别,以切断关键的传播链条。”
前后联动、抽丝剥茧,200多块“拼图”逐渐一块一块都拼上了主干,疫情传播链条逐渐明晰。根据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本次疫情共分为10个传播分支,所有感染者感染病毒基因测序高度同源,均为同一传播链条,且传播指数逐步降低,4月16日起,本次疫情已经连续多日无社会面的新增感染者。
4月22日下午,在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坚守的“摘星”人。
“我上午在忙都没发现,中午吃饭时刷了刷朋友圈,才看见大家都在欢呼‘摘星’了。”尽管反应“慢了一拍”,广州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部的王雯也明显感觉最近一两天流调中心内气氛的变化:“大家的心情都比之前轻松了,开始有队员可以从工作中抽身出来,在流调中心内合影留念。”
4月22日下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在流调中心采访时,敲击键盘声、三三两两讨论案例声仍然此起彼伏。“今天是十分之令人开心的日子,体现了疾控人10多天来辛勤劳动的成果、疾控的能力和工作成效。”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李能就说,“我现在个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好好睡一大觉、休息一天,再继续投入接下来的工作。”
“广州‘摘星’了,我们很欣慰,作为疾控人我们守护了广州、白云人民的健康。虽然这次疫情没有社会面新增病例了,我们现场很多队员还是在工作,继续梳理病例在隔离管控之前的活动轨迹、查缺补漏。”陆剑云表示。
“还不能离开(流调中心)。”4月22日傍晚,陈思宇在朋友圈回复关心她什么时候能“回家抱抱孩子”的朋友们。她的这个小小的心愿,还要再坚持几天才能实现。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广州日报微信视频号”内容推荐